圖片來源于網絡
日前,記者從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獲悉,截至2020年12月底,湖南已全面完成長江干流及湘江兩岸10公里范圍內545座廢棄露天礦山、1911公頃修復任務。
2019年5月,自然資源部部署開展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,湖南廳迅速組織開展實地核查,制定“一礦一策”實施方案,明確目標任務、基本原則、進度安排和具體要求。
2020年以來,湖南省自然資源部門堅持疫情防控和項目開工復工兩手抓,按時間節點緊跟任務進度。通過開發項目監管信息系統,印發驗收細則,規范驗收程序,嚴格驗收標準,持續強化“一單四制”動態監管,嚴格落實半月調度、每月通報、適時督導制度,結合遙感監測、實地核查等手段狠抓推進落實;指導有關市縣合理利用廢棄土石料推進礦山生態修復,受到自然資源部通報推廣;召開工作推進會,逐個礦點把脈會診、對癥下藥;開展全覆蓋多批次實地督導,對進度滯后的地區發函督辦,壓實地方主體責任,加快推進項目實施,保障項目任務如期完成。
實施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,是堅持以“共抓大保護、不搞大開發”為導向的重要舉措。湖南省通過開展修復工作,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,消除了地災隱患,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,滿足了當地群眾需求,為加快構建和諧長江、優美長江,以及筑牢長江經濟帶和中部生態屏障發揮了積極作用。